網頁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苗栗,我家,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出走西藏的才旺諾布,已經足足十一年沒回到西藏去了,

說,臨行前爸媽囑咐他,

希望四五年後可以回到西藏,一家人團聚,

無奈中國政治氛圍的不允許,他始終無法回家。

我腦海裡他們的樣子還是十一年前他們送我時的樣子,

現在一定不一樣了吧。」

說的時候帶著點苦笑,那不經意的笑卻藏著十一年的鄉愁,

那是件我們無法想像事啊。



「其實她是我的老師。」


大家很戲劇性的同時倒抽了一大口氣。在印度相遇的他們,

一個是到印度的藏人,一個是到印度教中文的老師,

我們很難想像他們的相遇到底有多難得,

更別說最後他們相愛了。來台灣定居一年多,

但因為在台藏人和外籍配偶的規定不一樣,

因此才旺諾布必須每半年出境一次,到印度辦妥文件後

才能再度回到台灣,直到符合台灣永久居留的資格為止。

深夜咀嚼他們的故事後,我想起了許久之前讀過的一本書,

是劉墉的《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書裡說「哪裡有愛、哪裡有牽掛、放不下,就是家!」,

才旺諾布牽掛著西藏的家人,使終放不下,西藏是他的家;

認識了雷小姐而來到了台灣,因為這裡有著他們對彼此的愛,

台灣,也是他的家。逐愛而居的漂泊者,你說,不浪漫嗎?

────────────────────────────────
啊啊啊啊啊啊,

告訴大家,

我們上新聞了噢!



另外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糌粑要怎麼做呢?

嘿嘿,下篇貼文就會揭曉囉!


出處:苗栗 我家 臉書粉絲專頁

做糌粑、喝酥油茶 蘆竹湳很西藏






西藏人才旺諾布(前排右二)與台灣女子雷伊婷(右一)在印度相識、相戀,


兩人昨天到蘆竹湳聚落分享經歷。       記者蘇木春/攝影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昨天在蘆竹湳聚落,邀請在台藏人才旺諾布分享西藏文化與飲食,學員動手做糌粑、喝酥油茶,邊品嘗邊逛古色古香的傳統聚落,直呼「好特別!」

西藏康區人才旺諾布在家人鼓勵下,11年前到印度就讀佛學院,學習藏文與中文,去年與台灣女子雷伊婷相識、相戀,兩人決定回到台灣生活,一次到蘆竹湳參訪,愛上當地建築特色,昨天應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之邀分享經驗。

蘆竹湳聚落活龍工作室三合院擠滿學員,才旺諾布帶來青稞粉加入酥油,教導大家製作藏人主食糌粑,學員用雙手不斷揉捏,製成咖啡色的糌粑,配上青稞粉、牛奶、茶葉粉、食鹽及酥油熬煮的酥油茶,直呼「真的很特別!」

才旺諾布還穿上西藏傳統服飾,並展示藏人表達敬意的「哈達」布帶,他說,因西藏平均海拔高度有2500至3000公尺,康區更高達4500至5000公尺,溫度相對低,但衣著訴求簡單、保暖,糌粑屬高熱量食物,才能在冷冽的環境中生存。

學員陳國盛說,第一次品嘗糌粑與酥油茶,因是青稞粉製成,與客家擂茶的味道相近,但吃完更有飽足感,是很特別的經驗。


蘆竹湳聚落營造6年,以傳統紅磚三合院著名,並與柴燒窯、童玩等傳統文化結合,假日常舉辦活動,有關訊息可以到臉書搜尋「苗栗,我家」粉絲團查詢。


【聯合報╱記者蘇木春/頭份報導】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台北德祺書坊~西藏文化一日體驗(學員心得分享)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同學




《遷徒》/德祺書坊,台北/2013.10.13



《Migration》>>>DeQi Bookshop, Taipei>>>13, October, 2013

參加這個活動,主要是去支持一個曾經支持我們擔任微電影角色的媽媽,

但是在這裡,我卻聽到了很多配偶是藏人的故事,

看到了他們堅強及為家庭、族人奮鬥的故事。


"我們聽說台灣是個自由的地方...但是我們的自由在哪裡?
孩子需要父親,妻子需要丈夫,我們需要應有的權利。"——龍珠慈仁,歌手。

一般上外籍配偶15天內可獲得居留權,但是一群西藏人,他們不停地爭取,
最新的資訊顯示至少也要三年的審查期,甚至因為政治關係,可能被當成間諜、罪犯。

這期間每半年,妻子要到印度等地陪伴自己的丈夫;或者丈夫來到台灣陪伴妻子,
由於沒有居留權,每半年,他們就要遷徒一次。


一個妻子去到落後的國家的不適應,以及一個丈夫來到台灣


即使有能力卻因為不能工作,無法養活家庭,是一個男人最難過的地方。

今天,一群因為“遷徒”而相遇的西藏家庭,在這個平台上,他們可以互相支持,



就如一個嫁給藏人的台灣姐姐所說:

“一個家庭如果倒了,我們就去把他們扶起來,大家一起互相支持。”

        
這個活動,充滿意義。最後,當然感謝嘿嘿和chengyi的陪伴啦~

台北的泰雅族才女~ 田姐隨堂小手札



文化的分享與交流就是這麼的簡單與自然,因為它的本質純粹。

西藏文化的體驗之一酥油茶的製作,

由尚帕丹金(Shampa Shamy Tenzin)老師及罗西杰助教指導:

藏族每日不離的飲料,也經常以酥油茶待客,對於喝茶有一些規矩;

它的主要成份是酥油(犛牛或羊奶)、鹽及馬茶(每區不同)。

*******************************************************************************

喜愛異國文化的小雅同學~摘自小雅的活動手札


喜歡西藏這個國家,期待在西藏生活,體驗風俗民情。

我們今天在德祺書坊體驗西藏藏服和西藏的代表美味:

酥油茶。青稞。Kabsey

酥油茶:

材料:熱水,餅茶葉,鹽少許,酥油(用純牛奶提煉的)

酥油茶基本上是鹹的(濃濃奶味),在藏區,人人每天必來一大壺,分享著喝的飲料。

後來發展出甜的酥油茶,較符合一般漢人的口味。口感很妙,我很愛的!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


西藏傳統麻花Kabsey是西藏過年或是重大日子才吃得到的點心,

在台灣,它也是才旺諾布&丹增卓瑪以誠意和祝福做成的"夫妻同心餅"

西藏服飾:

因為西藏地區獨特的地理、文化位置,讓藏族的服飾有著獨特且鮮明的色彩,

而在這當中又以氣候的影響最大,讓藏民的生活型態大致的多會因氣候環境的不同而異,

在服裝上面,除了節慶時會穿的特別華麗之外,

大體而言,藏族因為生活環境地處高寒地帶,夏季短而冬天長,加上氣候溫差變化大,

藏袍基本的特點為斜襟、長袖、寬腰、衣身寬大,

男性因應天氣變化,袒出右肩,方便活動,甚至有時直接把袖子繫在腰部。

而已婚女性則在腰間綁上一塊

由紅、黃、綠、藍、橙等組成的五彩橫條交錯的圍裙,稱為「邦典」。

農區跟牧區在服裝的面料跟製作上面有所區分,農區的服裝有藏袍、藏衣、對衫等。

藏袍以氆氌為主要的原料。所謂的氆氌,指的就是用羊毛織的毛織品。

男女藏袍都是大襟,男生是以黑白為料 ,領口、袖口衣襟的底邊

再鑲上色彩艷麗的布邊或綢緞。穿袍子的時候通常裡面都會穿一件對衫,

女生多是紅、綠、大花底色的為主,穿的時候把腰部提起,腰間系上紅或藍色的腰帶,

夏秋時女生也穿不帶袖子的藏袍。

牧區的皮袍肥大,袍袖寬大,臂膀可以伸縮自如,而夜晚脫下,則可充睡袋,

一半鋪一半蓋,非常保暖,白天腰帶一束,懷裡跟腰間成了一個大行囊,

也是因應生活模式所發展出來的一項生活智慧。



我們今天體驗了西藏風情的小確幸,我們把幸福傳遞給看文章的朋友們!

扎西德勒
བཀྲ་ཤིས་བདེ་ལེགས།


(扎西德勒。藏語「吉祥如意」的問候語,

當手機傳來「扎西德勒」,那是來自香格里拉的問候。)

台北德祺書坊20131013 西藏文化一日體驗活動紀實


活動開始前半個小時,講師及工作人員已陸續著裝完畢

本來還擔心尚帕丹金老師中文只會一點點,我們的英文也只會一點點

又不希望活動最後,學員的收穫只有比手畫腳後的那一點點~

幸好有我們可愛的西藏安多美女助教-皇倉斯若尼西結哈拔刀相助

熱心協助我們下午課程講授內容的中藏文翻譯,無疑是上天恩賜給我們的ㄧ顆定心丸

學員們陸續的到教室報到,蠻意外的是這次蠻多男性學員出席

大概是在台中做西藏文化體驗活動時,大多都是女性較感興趣的關係,所以有點驚訝!


祈願繩課程開始了~ 尚帕丹金老師看到大家非常的開心,

便不自覺得中藏英三種語言輪流交替使用,學員們臉上瞬間疑惑及迷惘的表情都出來了

但因為感受到老師的熱情和興奮心情,學員們給予老師很大的耐心聆聽和支持,

靠著助教盡責的將尚帕丹金老師的教授內容

一個步驟一個程序的完整的翻譯成中文

                            這個藏式祈願繩困難度頗高,學員們仔細看著講義上的圖文解說,

                  試圖摸索一些頭緒,彼此討論研究,老師不厭其煩的在學員身旁逐一個別指導




                    時光飛快的過了,而大家似乎還陷入膠著的重圍和祈願繩糾結著,找不到出路(冏)

                            有的學員開始詢問有尚帕丹金老師編好的祈願繩可以購買嗎?

                             學員對自己能否順利將祈願繩編織完成這件事情,小小的失去信心!!

               尚帕丹金老師平時自己做一條祈願繩,花費的時間大約是三到四個小時才完成

                                 學員們初次嘗試,一定需要花費跟多的時間和理解力的!!

               老師不斷的跟學員們加油打氣,堅持不放棄的態度讓許多學員再度提起精神學習

                               終於有人抓到編織的訣竅了,祈願繩的雛形逐漸形成


時間已到了西藏茶食分享時間,學員們手拿著祈願繩意猶未盡的想繼續完成

深怕一停頓下來,立刻就把剛剛理解的內容忘記~



避免大家用腦過度,也承諾藏食分享後,尚帕丹金老師可以繼續個別指導大家~




學員們伸展一下筋骨,舒緩一下心情後

接著由丹增卓瑪老師和尚帕丹金老師為大家介紹幾項西藏常吃的茶點


首先介紹的是酥油茶需要使用的材料

有茶葉(今天使用是印度茶葉)  酥油  鹽   牛奶  青稞粉  還有酥油茶桶

一般在藏區使用的茶桶大多是木製的,外觀上有美麗的雕花裝飾

而因為台灣並沒有喝酥油茶的習慣,當然也就買不到酥油茶桶囉

今天使用的酥油茶桶是由新竹峨眉的藝術家為我們以巨竹製作的

呈現的是另一種因地制宜的台藏文化融合之美



首先先將熱好的茶倒入,再將些許的酥油放入酥油桶,接著放入食鹽和牛奶

接下來就是將酥油茶材料在桶子裡經由強力撞擊讓它們融合在一起



酥油茶的香味在尚帕丹金老師用力攪打下飄散出來

由於是在竹製的酥油桶中製作,將酥油茶倒出時,多加了一道過濾的程序




皇倉斯若尼西結哈老師手中拿的是剛完成的酥油茶

尚帕丹金老師和皇倉斯若尼西結哈老師都來自安多阿壩地區

那邊的酥油茶使用的是馬茶,只有加上酥油沒有加鹽

是很簡單純粹的酥油茶

而在丹增卓瑪老師的先生才旺諾布的家鄉是屬於康巴爐霍地區

康巴人喜歡在酥油茶中加一些炒熟的青稞粉來增添茶的香味

現場備有炒熟的青稞粉讓學員們添加,品嚐不同地區酥油茶的味道


                                 西藏傳統麻花~kabsey 在藏人過年的時候,返鄉回家後

                 少至一家人大小,多則是整村的人都會動員,一起分工製作傳統麻花            
             
               做好的kabsey會先拿去供養神佛,通常在藏區可以放上一兩個月都不會壞

                                這種形狀的kabsey並不是在台藏夫妻自行研發出來的,
                                     
                 而是在康區爐霍家鄉那邊的傳統樣式,樣子就像是蓮花辦一般嬌艷欲滴

                      味道跟台灣的麻花相似,做法上稍微有些許不同,口感扎實香脆


 在台灣是才旺諾布丹增卓瑪家的夫妻同心餅

             只有夫妻同心感情好的時候,兩人以手工製作,份量不多就要花上四到五個小時
                     
                 因為食物最能表達出製作者的情感,若是磁場不好,心中有怨懟之氣

           品嚐的人一定也會覺得吃起來少了些甚麼!! 這是小倆口一直堅持的品質

                兩人相信唯有誠心誠意及滿滿的愛,做出來的麻花才能算得上是美味唷


接下來由丹增卓瑪老師介紹的另一款改良式的西藏點心~小糌粑糕子

糌粑是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ㄧ個主食,通常是炒熟的青稞粉加上酥油茶後

放在碗中揉製而成,喜歡吃甜的就加些糖或起司,據說也有藏人會加上辣椒或是肉片

看個人喜愛口味添加不同的食材,不過大多的藏人通常是不加糖單吃原味的糌粑

糌粑的味道跟台灣的麵茶和米糊(台語發音)很像,帶有濃郁的香氣

在康巴爐霍的家中,媽媽為了給年幼的弟弟妹妹做點小零嘴

而將青稞粉加入酥油和糖,做成像似蛋糕的模樣,讓小孩可以滿足的解解饞

藏區的氣候環境需要不斷的補充體力而吃入許多熱量高的食物

在台灣的氣候環境不那麼嚴寒,而不需要那麼多的熱量

丹增卓瑪老師將糌粑蛋糕改良後

變得份量適中(大約一口的份量)的小糌粑糕子

外觀上看來小巧玲瓏,更美觀誘人引人食指大動

以冷藏的方式來保存濃郁糌粑美味

吃過的朋友口齒留香,意猶未盡,搭配現場做好的酥油茶更是一絕

對於想嚐試吃糌粑的初試者,是很好的入門款選擇

當然這樣的美味,只有在台灣才品嚐的到,今天的學員給的評價相當高唷

西藏茶食分享後,工作人員便協助學員們穿著藏服

而在台北的台藏家庭成員之一

西藏先生~群培帶著太太和女兒一起出席體驗活動

二話不說立即幫學員著裝


學員穿上藏服後,整個氣質又不一樣了,兩位老師很榮幸的受邀合照

在書卷中,是個文質彬彬的俊俏模樣

這是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現代寫照


群培的女兒則是當起小麻豆 ,讓尚帕丹金老師示範藏袍的另一種用途

西藏草原上的牧民,身上的藏袍可以將自己的小孩放入袍中

放牧還可以照顧小孩,相當方便!!

不過,因為不是自己的爸爸吧!!沒一會兒小麻豆便哭起來了

媽媽趕緊把小麻豆抱出藏袍安撫,謝謝小麻豆的示範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真讓在場的學員上了珍貴的一課

學員們忙著搭配適合自己的藏服,這次男生選擇比較少

因為藏袍非常的沉重,所以只有帶一套北上讓學員們可以體驗

雖然如此,但每位男士的呈現魅力卻很不同喔!


現場的小市集中,有不少好看的西藏飾品供大家選購

從印度.尼泊爾等地帶回的異國風服飾,配合活動都有很讚的優惠

學員們開心的驚呼:真是賺到了!! 哈哈




現場花些時間打扮一下,台灣女生也可以變身西藏美人喔










            上半場的活動悄悄的到了尾聲,學員們仍然意猶未盡,下半場的學員也陸續入場了

                   不知不覺到了晚上了,西藏歌手~龍珠慈仁也從花蓮趕到了台北的活動現場

                         藏服體驗讓大家幾乎忘了時間,離開始演唱的時間不到半個小時

龍珠慈仁老師趕緊做演出的準備,而尚帕丹金老師則協助他換穿藏服


龍珠慈仁老師的中文還不錯,很親切的跟現場的聽眾互動

對於學員們的提問是有問必答,也分享西藏音樂和在台創作時的心情轉折


一首接著一首,西藏不同地區的民謠在龍珠慈仁老師的歌聲中

大家靜靜的傾聽,感受到藏人的純真情感和豪邁不羈的性格

在印度的流亡生活中和在台灣不斷遷徙的日子裡

和妻兒的短暫相聚中,龍珠慈仁老師的創作靈感源源不絕

而演唱最後,龍珠慈仁老師教唱很簡單.很生活的西藏民謠~小小的田

跟隨著龍珠慈仁老師唱誦著,歌詞中加上音譯註解

沒多久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一起合唱這首西藏民謠


來聽龍珠慈仁老師的現場演唱,自己本身也是在做中藏文教學和藏曲教唱的葉蕙蘭老師

在大家盛情邀約下,為大家獻唱幾首好聽的藏曲

讓我們在台北德棋書坊的西藏ㄧ日體驗活動增色不少


                   
感謝今天抽空前來的各位老師 藏人朋友和學員們

 活動圓滿的結束了,感謝德祺書坊給我們這麼棒的學習環境

主辦單位及協辦單位的推廣和宣傳,下次我們還要在台北和大家相見喔!!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看看議題│台藏家庭。當海島來的熱情遇上雪域康巴漢子

五千公里的距離,要走多久?

才旺諾布與丹增卓瑪(伊婷)的生活隱藏在台中市西區的巷弄裡,一層樓的平房重新改裝過,外頭有著白色外牆跟木頭小平台,窗上掛著小小的五色旗。牆上釘的招牌「才旺諾布&丹增卓瑪」手繪兩人穿著藏族服飾的樣子,取代了門牌號碼的功能。從外觀,就知道這間小平房不太一般。

伊婷跟才旺兩人的生命際遇都相當不凡。伊婷是台灣人,虔誠的天主教徒,過去好長一段時間在馬祖從事幼教工作,帶著孩子唱唱跳跳,遇見才旺以前,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生活也很好。才旺十多歲為了見達賴喇嘛,離開家鄉,長途跋涉抵達中印邊境的達蘭薩拉,長期浸奉在藏傳佛教的文化裡。天差地遠的兩人,在伊婷某一次前往達蘭薩拉度假兼教中文時,有了奇妙的交集。





 隱身在台中市區巷弄間的小平房,門口的多彩透露出主人的不平凡。

位於中國與印度邊境,達蘭薩拉是一個小山城,是印度政府認可的西藏流亡政府根據地,也是達賴喇嘛長期居住的地方。流亡在外的藏人大多聚集於此,因此,達蘭薩拉有小拉薩之稱。這裡的生活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氣,可以過著與藏傳佛教緊緊扣連的生活,也可以學習自己的文化。但是逃離家鄉仍要付出代價,沒有人能預測留在家鄉的親人會被貼上什麼標籤,電話會被誰監聽,而監聽又意味著什麼,流亡的藏人們這輩子回不了家,只能帶著對家鄉的思念,失根漂泊。

這場婚姻,沒有男方家人的見證,只憑著才旺的學長與伊婷的一面之緣,把腦海裡的印象帶回西藏,告訴才旺的父母,你的孩兒遇到了很好的台灣女孩,在遙遠的島國,過著平安的生活。相隔幾千公里的距離,彼此在心裡默默祝禱。

只能停留,不能居留

提到外籍配偶,會讓你聯想到什麼?有著金髮碧眼的歪果人、操著細膩口音的麵攤老闆娘、放學接孩子的中國太太,還是有著細長眼睛的藏族先生?許多鄰居會對才旺說「哇,你太太的國語跟台語講的好道地喔!」,才旺也只能靦腆、有些困擾(?)的說「我太太就是台灣人啊」。當然,才旺可以把這樣誤解當作是對他的語言、環境融入的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卻也透露出許多人對於外籍配偶的刻板印象。

這說起來好笑,但是當我們的公部門,特別是移民署的世界觀也停留在如此單一的認知時,這一切就顯得很不好笑了。

流亡藏人不是印度人,也不是中國人,他們就是藏人。建立在中印兩國長期的競合關係上,印度容許西藏流亡政府在達蘭薩拉自成一個山中小國,並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黃色的印度旅行證就是一本由西藏流亡政府發行、印度政府認可的旅行證。流亡藏人憑著這份旅行證,可出國,可申請簽證,在多數國家,效力與一般護照無異。

台灣的法律規定,外籍配偶只要入境15日,可向移民署申請居留證,居留三年可規化國籍,隔年領身分證;但是,現行的狀況下,拿著印度旅行證的藏籍配偶卻不在此規範內,想申請最基本的居留證都難如登天。因此,不受認可的藏族先生們只能每半年出境一次,重回到台灣外交部駐印度代表處面談,確認「真結婚」後,再申請60天的「停留簽證」,理論上可延長兩次,約180天。重複這個動作滿兩年或三年後,才能向相關單位提出申請,讓專案小組審查是否核發「居留簽證」。

然而,停留在台灣的180天裡,僅僅就是停留。因為西藏先生沒有健保、不能工作,不能開戶,更沒有法律人格,出門連簽一張切結書都不行,只能「在家」好好的當家庭主夫。然後,等停留的時間到了,再花六萬元申請各種法律文件,出境,回到印度申請、等待與妻小團圓。


才旺諾布與丹增卓瑪的家,無人能比的文化混搭風,架上是才旺前不久回印度達蘭薩拉重新申請簽證帶回來的背包,牆上財旺春聯是農曆新年的漢族吉祥。門口的掛簾則是藏人家家戶戶都有的圖騰。

目前已知且居住在台灣的台藏配偶約有十五對,只有一位西藏先生正式取得居留簽證。因為各項申請作業充滿了不確定,重複出入境的過程更是讓人心力交瘁;更糟糕的是,當印度旅行證在日本、韓國、新加坡與歐美各國皆通行無阻時,我們的移民署與外交部官員還經常以冷嘲熱諷的言語來「拷問」台藏婚姻的真實性,彷彿這段婚姻有其他見不得光的目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在台藏家庭過去與官方的互動經驗裡,公部門給的理由是國家安全,還擔心假結婚,因為一旦藏配與台灣人離婚,持有的印度旅行證又過期,那麼藏配的身份將會成為難以定義的國際人球,為公部門帶來麻煩。但是,同樣在國際上有著尷尬又敏感身份的台灣人,明知身分地位不明的困擾與挫折,在面對流亡藏人的居留問題上,卻顯得冷漠,甚至不友善,則是讓人感到心寒。 

台灣與西藏的相遇,沒有異國文化的浪漫與新奇,不只生活難,就連僅僅是停留在台灣都難。這樣的停留,不是居留,沒有法律人格,連為自己的太太簽一張開刀同意書都不行,何來落地深根,何來安居樂業?


                                                        才旺說,穿著藏服的伊婷是他認為最美的樣子。

島國的華麗冒險

結婚要考量條件有哪些?兩人相愛、個性默契相合,經濟狀況良好,身體健康,雙方家長相互認同...,當然很多人會說,這都不是必要條件,而且我們還不得不承認,即使外在條件艱難,願意攜手打拼且幸福美滿的家庭大有人在。但是,當一段婚姻充滿太多不確定時,夫妻兩人的心臟最好都強一點,神經也要大條一點,這趟冒險可能會走的順利一點。

在印度相識的伊婷跟才旺,一個教中文,一個在流亡政府的圖書館任職,當時的才旺仍是出家的身份,因為一本中文繪本的翻譯工作,讓兩人有進一步接觸的機會。然而,相識一年後,沒有深入的交往與了解,兩人竟然在兩、三天的時間內就決定結為連理,說是跨越千山萬水的閃電結婚也不為過。究竟為什麼要給自己找這麼辛苦的生活呢?伊婷說,是緣份吧,更是前世的記憶,伊婷跟才旺都相信兩人的相處是一種業,更是一種修練,這輩子圓滿的修完,才有機會邁向下一個階段。

所以,結婚前沒有激情、沒有濃情蜜意,婚後的生活就大大的考驗兩人的心性。

伊婷的個性爽朗獨立,不拘小節的自由靈魂,讓人經常有一見如故的感覺;才旺的個性質樸單純,家裡的東西經過他的妙手一揮,整理得井然有序。伊婷的作息很符合城市的節奏,跟電腦無法切割,越深夜工作越起勁;才旺的生活非常規律,早晚各要晨跑或運動一小時,喜歡在家開火煮飯,手藝巧。伊婷做活動企劃、影像相關工作,進度一趕起來,就得沒日沒夜的盯在電腦螢幕前;才旺做佛經翻譯,也四處協助藏文與中文的翻譯工作。天差地遠的兩人生活在一起,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妥協,找到兩人都能平衡的方式,相互尊重的往前走。

 擅長活動企劃的伊婷,設計了全套的藏族文化體驗,體驗者身著藏服、坐在藏式小客廳, 跟著康巴漢子學做糌粑。從空間與食物的話題,開啟穿越空間的大門。

除了對未來的不確定,完全迥異的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則是對才旺的另一項考驗,因此他必須一邊與伊婷摸出一條相處之道,一邊試著融入台灣的生活。

伊婷舉了一個簡單卻切身的例子,新婚沒多久,從印度回來的她生了重病,肝指數一度飆到三千。剛開始以為是小感冒,在家昏睡、發燒,只覺得渾身不舒服,才旺無法理解為什麼伊婷要整天睡覺,連一起出門吃飯都不願意,因此鬧得很不愉快。高燒不退到第三天,覺得不對勁的伊婷堅持去大醫院做檢查,才知道大事不妙。病到危急了,到了醫院就開始昏迷,一個禮拜後才脫離險境。

事後回想,伊婷說,流亡印度的藏人沒有像台灣這麼方便的醫療福利,大小病都必須自己處理,往往是簡單吃藥,在家休息就好。這樣的生活背景差異,讓才旺對於伊婷的高燒沒有太多警覺,差一點點釀成不幸。文化背景與理解上的差異可大可小,婚後的第一關卡便是如此驚心動魄,現在說起來,仍想為伊婷捏把冷汗。幸好,天主眷顧、尊者庇護,加上台灣的神祇也保佑了,這一個生死大關安然度過。

幸運的是,伊婷的家人始終給予才旺滿滿的支持,伊婷爸爸對於才旺的背景相當認同,更賞識才旺有條理的個性。有時,岳父對於兩人鬧的彆扭看不過去,還會跳出來幫才旺說話。這會讓伊婷不可置信的說,到底誰才是女兒呢!?

也許是長年流亡在外,練就才旺的一手好廚藝,就算是吵架、鬧不愉快,日子還是要過。才旺一開伙,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兩人在家吃頓家常菜,便是不可多得的小幸福。 


在台中遇見雪域西藏

「才旺諾布&丹增卓瑪」漢藏風情的小空間,有著兩人的巧思。據說來過這裡的藏人都讚嘆:「這裡就是道地藏人的家啊!」

除了從印度帶回來的特色衣飾與自己做的手工藝品,小空間的牆上還掛著數面藏族布幅,雪山獅子旗是精神象徵、藏族八吉祥符號為屋子裡的人帶來祝福。最特別的是同一面牆上,有一邊是來自羅馬教廷頒布的表揚狀,另一邊是兩人結婚時,好友贈送的達賴喇嘛與親筆簽名唐卡,而上頭白色的哈達,則是來自伊婷學生的心意,同樣是達賴喇嘛賜予的珍貴祝福。

兩種宗教符號形成強烈對比,有種超乎現實的感受,然而,兩人對於各自的信仰卻又如此虔誠,以至於天差地遠的兩人能夠彼此修身自律,和平的處在同一個屋簷下,某種程度上,這個畫面真實的反應了兩個人、兩種文化與認同的相處情境。

褪下跨文化的光環,伊婷以什麼維生呢?她會做的事可多了,廣告企劃、手作小物、夫妻同心餅,除了在家接企劃案,伊婷固定到東海藝術市集、彎腰市集擺攤。賺的錢不多,來回的交通成本很高,一個月一次的彎腰市集讓她們早出晚歸,收完攤回到家經常是半夜了,但是他們不嫌遠、不嫌累,就是要帶著自己的生命故事,讓更多人知道。不容易,但她們努力在試,努力讓這段緣份更細長,讓更多人感動,爭取平等的權力,讓台藏婚配也可以在台灣過著簡單幸福的日子


夫妻同心餅是傳統西藏食物,只有重要慶典才會吃到的麻花,現在台北、台中也吃的到。做餅的過程需要夫妻兩人情投意合、同心協力一起做才會成功,因此,做餅是修心,也是修練兩人的互補。而左上角漢、藏文的「人生」繪本正是兩人的結緣物。

伊婷跟才旺的相處有太多特別的事,說也說不完。即使是個性爽朗如伊婷,很多時候,還是讓才旺還是覺得太難懂。才旺說,藏族的男人結了婚就是忠於太太,不會東想西想,而台灣女生的思路太複雜,想吃什麼、想做什麼總是要繞個圈才能明白。但是,才旺直率拘謹的個性,偶爾也會有興之所致大發玩心的一面,讓伊婷不得不忍住翻白眼的衝動。

撇開文化、年齡的差異,結婚之後是生活,生活是日出日落的瑣事,拌嘴生氣都是難免的過程,有的時候會感覺徬徨、無奈,甚至開始有所懷疑。但是一年多的日子,卻也讓兩人的依賴與牽絆更深,更懂得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更在意對方的情緒和波動。誰也沒有預料到,跨越千山萬水遇見的緣分,可以讓彼此成為生命中最親近的家人,一起分享、相互扶持。不知不覺中,個性的尖銳、鈍角,一次一次地,磨合到最適合彼此的樣子。

臨時決定的行程,才旺不在家,所以由女主人親自接待。客人換上棕色與粉色搭配的藏服,拉長了身體的比例,盤坐在小客廳的茶几旁。牆上彩繪的色彩是藏人文化常見的組合,桌上有一壺剛燒開的清茶、一塊酥油,還有從印度特別帶回來的青稞粉。雙手洗乾淨,開始做糌粑,把所有的材料和在一起,揉成麵糰。沒有正統的酸奶沒 關係,優酪乳代替也可以,一口糌吧一口酸奶,非常紮實,為高原環境的遊牧民族隨時補充滿滿的熱量。 

看著才旺諾布與丹增卓瑪的生活照片,一起吃冰、一起與朋友聚會,如此迥異,卻又相似的兩人,應該會走很久很久的,移民署不用太擔心喔。


一碗糌粑要用將近半碗的青稞粉,非常厚實,果然適合做為高地氣候的主食。第一次見到地理課本上的青稞,聞起來竟有古早「麵茶」的香味,真是太神奇了!